金秋十月,维达护理用品(中国)有限公司制浆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穿梭,一箱箱高品质的纸品在生产线上快速流转,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在穿梭的工人中,我校九三学社社员朱磊教授正俯身操作台前,指尖在屏幕上划过一组组跳动的能耗数据,与企业技术主管的低声讨论,仿佛在为这条高速运转的生产线进行一场精密的“把脉”。
车间外,刚成立的“湖北省纸卫品制造关键技术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蓝色标牌十分醒目。这个经省科技厅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既是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的见证,更成为孝感纸卫品产业打破技术壁垒、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以前找技术四处碰壁,现在专家扎进车间‘问诊开方’,既解燃眉之急,又指明转型方向!”维达生产总监、厂长马中徳指着车间振奋地说,这场改写企业轨迹的合作,始于六年前校企的一次“双向奔赴”。
作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维达落户孝感后完成三次生产线迭代,年产能超30万吨,产品覆盖十余省份,稳居区域龙头行列。但高速扩张的背后,一道“成长的烦恼”逐渐凸显: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对环保、功能性纸品需求激增,企业急需优化工艺、攻关新技术,却受困于高端人才短缺、核心工艺不足,难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突围”。
2019年,市委统战部在一次走访中,敏锐地捕捉到维达“缺生物酶技术专家”“设备故障年损失超千万”等尖锐痛点,随即为企业精准对接上朱磊教授团队。这支深耕纸卫品领域12年的“智囊团”,不仅建有“现代纸卫品制造关键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更曾为多家企业解决制浆、废水处理难题,正是维达急需的“智力援军”。
“企业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题。”朱磊教授这句话,给维达吃了一颗“定心丸”。而彼时,他的团队也正为“生物打浆酶技术”寻找大规模生产的试验场。需求高度契合,合作迅速落地: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和车间场地,高校则直接将核心成员和实验设备“驻”进了工厂,形成了“生产一线出题、科研团队答题、成果即刻应用”的闭环模式。
攻克“生物酶制浆技术”是首场硬仗。35℃的高温车间里,朱磊团队蹲守在轰鸣的制浆设备旁,逐秒记录参数、反复分析木浆与竹浆的纤维特性,一次次调整酶配比与工艺参数。“当时他们蹲在设备旁,一待就是几小时,逐秒记录参数,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一位维达研发负责人回忆。
汗水换来突破。朱磊团队研发的“生物酶制浆技术”,让制浆车间焕发新活力。“以前制浆要靠反复磨浆、添加干强剂、湿强剂才能保证纸品强度,不仅能耗和成本居高不下,还面临环保压力。”如今,车间品管部负责人代英英只需在操作屏上轻点“参数对比”键,能耗下降20%、化学品用量减少16%的成效便清晰可见,传统高耗低效的制浆模式被彻底改变。
更大的变革随之而来。过去,工程技术部经理李志红最怕听到设备突然停转的警报。“一次非计划停机,损失就是数十万元,一年累计超过千万元。”如今,经过朱磊团队优化的物联网传感器阵列,让生产线拥有了“触觉”和“预感”,能实时监控、提前预警故障,并自动调节至最佳状态。这条被赋予“智慧”的产线,成为了维达在2024年建成先进5G智能工厂最坚实的基石。
这场长达六年的“双向奔赴”,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截至目前,校企合作交出亮眼“成绩单”:双方共同申报获批“现代纸卫品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平台”等一批省级重点科创项目;参与共建绿色纸基材料创新集群,建成省博士创新站与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联合研发生物打浆酶等一批技术成果,共同申报10余项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授权、2项获PCT国际专利。
“生物打浆酶技术落地后,每年帮维达降本1.5 亿,促成维达在孝新增投资25亿元,建设48万吨生活用纸项目。”朱磊说,校企双方共建的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还成功获得省发展改革委1800万元项目立项,相关技术与工艺在金凤凰、中顺洁柔、恒安、金红叶等龙头企业广泛使用,形成“一点突破、多点辐射”的产业带动效应。
近年来,我校聚焦“4+2”主导产业需求,以党外知识分子赋能新质生产力专项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党外人才优势,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与创新平台载体,探索“校地协同、产学融合”产业升级路径,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在产业创新中高效流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为产业高质量注入源源不断“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