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现有各类留学归国人员116人。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员91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10%。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积极引导他们弘扬留学报国传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主动参与“服务孝感行动计划”,实现了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与孝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与共荣共生,取得了亮眼成绩。
凝心汇智,形成服务地方的高度共识

学校组织留学人员及时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孝感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引领他们深刻领会党中央和孝感市委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协同推进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把成果转化在车间里,把论文写在孝感的大地上”。学校还举办“聚人才话发展 汇智慧谋未来”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主题沙龙,带领他们深入孝感农村、社区、企业、厂矿,机关和事业单位,了解孝感市情,并开展服务孝感思想大讨论,确立了“科技兴农、智慧城市建设、教育精准扶贫”等服务孝感 10 个专项行动。2024年,学校服务孝感各级机关事业单位22家,服务各类企业149家。
科技赋能,助推孝感产业发展增效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孝感、服务孝感”的办学定位,积极开展“服务孝感行动计划”,主动对接孝感“4+2”主导产业,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攻关,与孝感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纸(卫)塑包装是孝感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但环境污染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留美、留日博士朱磊教授带领团队,针对绿色造纸“卡脖子”技术开展靶向联合攻关,研发绿色造纸关键技术和纸基功能新材料,在多个领域突破关键工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在维达护理用品(中国)有限公司实现成果转化,每年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1.5亿元,促成维达在孝感新增投资25亿元,建设48万吨生活用纸项目。朱磊团队还与维达公司共建省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前瞻性、原创性、应用性技术攻关,获省发改委1800万元项目立项,相关技术与工艺在金凤凰、中顺洁柔、恒安、金红叶等龙头企业广泛使用。
土木工程学院留德博士路亚妮教授,牵头成立了孝感市交通学会,成为与政府、企业、高校等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为孝感市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她还带领团队联合中建三局、华新水泥和湖北九维测绘,申请共建“水泥基超高性能混凝土与装配式建筑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并成功被省发改委批准,填补了孝感市在超高性能混凝土研发领域的空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4年,学校组织30余名博士赴云梦、汉川、孝昌开展服务地方发展供需对接活动,打造供需对接工作站5个,与5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文化赋能,助推孝感文化形象焕新

202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亲临孝感,到云梦博物馆考察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工作。随后,孝感市委作出了开展文化保护传承,加快建设孝文化名城的决定。
学校迅速成立了工作专班和研究团队,一大批留学人员参与其中,积极推动简牍文化研究、博物馆内容讲解和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根据云梦睡虎地考古出土的墓主人物“惊”和“喜”,凝练出“这里有惊喜!”文旅宣传口号,制作了系列“惊•喜”IP形象,并在湖北亦舒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成立孝感简牍文创基地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基地。外国语学院留澳博士操时尧教授编创的视频《与简牍对话,守护文化遗产——千年家书云梦来》生动还原了简牍上的家书故事,全英文向世界推介孝感简牍文化。美术与设计学院留韩博士周玲副教授以惊、黑夫和简牍为原型,设计了《孝文化的竹木古言》多个云梦简牍形象IP和文创用品;她还与孝感市天锐塑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开展孝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把孝感孝文化鲜活地呈现在产品上,赋予产品孝文化气息和内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对企业赋能,助推孝感地方文化不断焕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