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疆的双语教育发展中,库尔班·尼亚孜创办的小学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种种新气象: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存在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2.7万人,99.5%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遇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了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小学。
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创办了乌什县唯一一所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但这始终没有动摇他办好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决心。
十几年过去了,在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学校从最初的2名教师、87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37名教职工、640名学生。在八届毕业生中,有368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新疆内初班。2016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
正值全国两会,本报记者对库尔班·尼亚孜进行了专访。他介绍了学校办学成功的经验,也对新疆发展双语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对话]
库尔班·尼亚孜: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发展
记者:无论是从学生的成绩,还是从社会反响来看,学校的办学都是成功的。对此,您最想分享的经验有哪些?
库尔班·尼亚孜: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不能分开。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教育,首先必须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把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主流文化结合起来,以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通过展板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们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给学生和家长们讲“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故事,让他们重视教育,树立勤奋劳动的精神;让学生们诵读《论语》等经典著作,以期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通过举办爱国诗歌朗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余时间,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京剧、古筝、二胡,或是练习毛笔字、国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欢度诺鲁孜节、古尔邦节、肉孜节,还让学生们在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让他们从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影响更多的家长。要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关键在于文化认同。有了文化认同,就对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感兴趣了,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记者:南疆的语言环境和内地有所差异,学生们学习国家通用语,教学效果可能也会打折扣。那么,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上,您有什么好经验?
库尔班·尼亚孜:按照我们的经验,需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拼音教学,因为拼音是学好国家通用语言的基础。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拼音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的。但鉴于南疆的语言环境,我建议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拼音,因为这时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如果拼音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最重要的是,学校要有一定比例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母语的教师。无论在语言教学,还是在营造语言环境方面,他们都有天然的优势。我们学校能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成效,这是一大因素。
自2016年起,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工作,新建、改扩建了很多双语幼儿园。目前,农村适龄儿童实现了“应入尽入”。然而,学前双语教育的师资还是短板。因此,我希望国家能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更多教师到新疆农村任教、支教。
记者:无论在南疆,还是在其他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留不住都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小学,情况怎么样?
库尔班·尼亚孜:与其他学校相比,我们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小得多,这是我最得意的一件事。有不少公办学校的领导到我们学校取经,询问其中的缘由。很多人认为,只要提高工资待遇,教师就能留下了。但据我了解,对年轻人来说,每个月多拿一两千元的补贴,还不足以吸引他们扎根农村、扎根新疆。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给教师们营造熟悉的文化环境。城里或内地的教师在南疆农村留不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上的陌生感,比如饮食、生活习惯等。解决这个问题,要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建设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学生们都穿校服;在食堂,教师们和学生一起吃饭,既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美食,也有内地南北方风味的饭菜;在课堂上,倡议教师和学生们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教师们才更有归属感。
其次,给教师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和尊重。我们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要教学有成绩,马上奖励。要让教师知道,他们的每一分努力,学校都能看到。
再者,给教师们充分的关怀和尊重。教师及其家人的婚丧嫁娶,我都会亲自登门,送上关怀。
记者:理科学习是不少少数民族学生的弱项,但你们学校的学生,理科成绩却很优秀。请问,你们有哪些好做法?
库尔班·尼亚孜:在我看来,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学习比较困难,主要原因还是语言。以我们学校为例,国家通用语言学得好的学生,数学成绩也不差。越是高年级的数学,对学生听、说、读、写及语言理解能力的要求越高。针对这个实际,一方面,我们狠抓一年级学生的语言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数学思维,如加减法、乘法口诀等。等到了二年级,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提高了,数学基础扎实了,再教授复杂的知识。
如果一年级的学习没跟上、在课堂上听不懂教学内容,学生就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总之,一年级的教学太重要了,我们学校最优秀的老师,都是负责一年级的教学。
评价教师的工作,除了看教学成绩和作业批改外,还要看教师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学生们在课堂上写作业的时候,教师要看学生的字母和汉字笔画写得对不对,握笔的姿势正不正确。这些细节很容易被忽视,但却是基础的基础。
班上总会有些“后进生”,有些学校会将他们和成绩好的学生“插花”安排。在我看来,这是不科学的。小孩子的自制能力都不强,能搞好自己的学习就不错了,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去带动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做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我们学校,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被集中安排在前两排。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给予他们更多关注,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常常对师生们讲,一滴水只有汇入海洋,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这些道理,学生们现在可能还不明白,但随着他们的成长,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文字是民族历史、文化赖于传承与延续的载体,没有了文字,很多历史文化都将被世人渐渐遗忘。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达942万,然而,随着年长者渐渐老去,年轻者离家谋生,辈辈相传的故事面临“断代”危险,这一直让朱文光忧心忡忡。
朱文光在安宁市当过教师、研究过党史,之后到了安宁市民委从事了20多年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本身我就是苗族,所以我对苗族文化有特别的感情,研究也就特别深彻。”朱文光告诉记者。
一聊到苗族的历史文化,聊到苗文字库,这位老人便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当记者问道当初为何想到要开发这套苗文字库时,朱文光说,“2004年,我应邀请参与编写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苗汉双语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发现之前由外国人开发的苗文字库很不好用,经常出现字音不准的问题,输入时也非常的不方便。以前的字库开发者大多自己不会讲苗语,所以开发出来的字库中字音不准的问题比较突出。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开发一套苗文字库呢?”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当时已56岁的朱文光决定从电脑基础开始学起,在短时间内便熟练掌握了五笔输入法,电脑基础学会了,又遇上了新问题,想要发明新的输入法、编程他根本做不到,经多方打听,朱文光找到了安宁市职业中学的老师张文才,他们便开始了苗文字库的开发,成天待在电脑室苦苦钻研,张文才学习研究编程,朱文光提供每个苗族文字的写法和读法,就这样,两个执着的人用两年零四个月,终于把苗族文字带进了电脑。
苗文字库让文化活起来
文字是民族历史、文化赖于传承与延续的载体,没有了文字,很多历史文化都将被世人渐渐遗忘。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达942万,然而,随着年长者渐渐老去,年轻者离家谋生,辈辈相传的故事面临“断代”危险,这一直让朱文光忧心忡忡。
朱文光在安宁市当过教师、研究过党史,之后到了安宁市民委从事了20多年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本身我就是苗族,所以我对苗族文化有特别的感情,研究也就特别深彻。”朱文光告诉记者。
一聊到苗族的历史文化,聊到苗文字库,这位老人便立马打开了话匣子。
当记者问道当初为何想到要开发这套苗文字库时,朱文光说,“2004年,我应邀请参与编写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苗汉双语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发现之前由外国人开发的苗文字库很不好用,经常出现字音不准的问题,输入时也非常的不方便。以前的字库开发者大多自己不会讲苗语,所以开发出来的字库中字音不准的问题比较突出。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开发一套苗文字库呢?”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当时已56岁的朱文光决定从电脑基础开始学起,在短时间内便熟练掌握了五笔输入法,电脑基础学会了,又遇上了新问题,想要发明新的输入法、编程他根本做不到,经多方打听,朱文光找到了安宁市职业中学的老师张文才,他们便开始了苗文字库的开发,成天待在电脑室苦苦钻研,张文才学习研究编程,朱文光提供每个苗族文字的写法和读法,就这样,两个执着的人用两年零四个月,终于把苗族文字带进了电脑。